English

北京高校:网上借书指日可待

1999-05-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刘江华 我有话说

对于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来说,这学期的新鲜事之一就是该校和北京理工大学已有条件地实行了图书资料馆际互借,分别对两校的教师、研究生和本科生开放,只是对本科生有5%的限额,条件是优异生。

如果北京的高校图书馆能够联网,各校的图书馆便不会因人手不够而作出这种限制了。

令人高兴的是,这项工作目前已经有了进展。北京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杨东梁教授告诉记者,在去年对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三校图书馆试评的基础上,今年3月至5月份,将对北京各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和网络化工作进行评估和检查,以早日实现高校图书馆之间的馆际互借和资源社会共享。

北京广播学院图书馆馆长林淑华教授对记者说,为了迎接检查,北广图书馆利用寒假时间进行装修,并推迟一周开馆。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图书馆在1995年建成的局域网基础之上,将引进新的管理软件,利用今年4月份开办的校园网,使北京广播学院图书馆与中国教育科研网连接,为读者实现24小时服务、远程续借、馆藏文献远程借阅、查阅最新教学参考书和最新期刊目次等功能。

教育部所属的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现已开通了北京、沈阳、西安、上海、成都、南京、武汉、广州等8个地区的10个节点高校,并将通过它们向非节点图书馆辐射。至于首都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化和自动化建设,杨东梁教授说,自1993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校园网投入使用之后,目前北京已有15所高校建成校园网并与中国教育科研网连通。藏书306万册的清华图书馆已完成了它的数字化过程。馆长介绍说,读者在世界各地都能检索到清华图书馆的馆藏,图书馆已真正实现了每周7天24小时的网上不间断服务。

“但我们的网络化建设不仅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且也不如港台。”杨东梁教授说,主要的问题首先是资金投入不足,其次是技术力量和人才素质亟须提高,目前非常缺乏既懂自动化、又懂图书馆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各高校追求自主开发、各自为政的现象也会对图书馆的互联产生一定的影响。

不过,成立于1996年的北京高校图书馆情报工作委员会十分清楚这点,杨东梁教授介绍说,他们在制定的评估标准中,分A、B、C三个等级,针对不同的高校实施不同的标准,因地制宜尽快实现互联。

可喜的是评估检测的方法达到了效果,像首都医科大学就先后投入了200万元进行网络化、自动化改造。北京广播学院也拨出专款进行此项建设,同时他们正在进行员工培训使其尽快适应图书馆网络化工作。杨东梁教授说,“我们争取今年底完成主要高校图书馆的评估工作,到2000年将此项工作全部落实。网上借书不会是遥遥无期的事情。”

作为馆际资源共享工作的一部分,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期刊文献资源共享工作已经正式启动。之所以首先选择期刊,杨教授说,主要是考虑由于经费不足导致各高校图书馆“全书保刊”的现实,而且目前各馆对于馆藏期刊的管理与服务方法大体一致,实际共享阻力较小,此外期刊文献有其时效快、周期短和内容新等特点,对于教学科研具有特殊重要性。目前已经成立了相应的工作小组,同时,北京市教委也已拨出专项经费推进此项目。“不久,你就能通过Web浏览器查询到各高校的期刊资料。”送我出门时,杨秘书长握着我的手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